邓宇虹
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兼临床营养科副主任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脑科研究所访问学者,擅长以膳食模式(如生酮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)和微生态制剂(如肠道菌群)为基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(如难治性和免疫相关性癫痛孤独症、帕金森),自身免疫性疾病、肿瘤以及血管病变。 门诊地址: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出诊时间: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门诊,周一、周三下午
成功案例
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案例——小儿发作性行为异常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
关注小儿发作性行为异常
小儿发作性行为异常是一个常见的主诉,由于是发作性的,有时会诊断为癫痫,但这种行为异常也并不一定是癫痫发作,很多时候是孩子患病后身体不适的一种表现,尤其是这种疾病可能影响脑部的时候,会有不自主的行为异常以及哭闹等。这时候我们要关注患儿其它系统的疾病。
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,出生2周~1岁婴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<1.0×109/L, 1岁以上<1.5×109/L可诊断。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,包括感染、用药、放化疗及不明原因等。尽管抗感染治疗有一定效果,但没有明显的感染和其它原因时,也只能对症治疗,如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rhG-CSF)。
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,由于免疫力低下,患者易发生全身炎症,常伴发其它疾病,除呼吸道疾病外,出疹性疾病、消化道疾病、神经系统疾病、肌肉及免疫系统疾病均可发生,比如脑炎。
一、案例分享
患者女孩,2岁,于2021-10-8我院就诊。出生年月为2020年10月。她在2021-4月(6月大)
成功案例
癫痫不是恶魔附体,也不是不治之症,它只是需要创新性诊疗
01案例展示
古老时期的埃及,
癔症被认为是恶魔附体,
驱魔成了理想的治疗方法。
到了很后来,
随着医学的发展,
人们选定大脑为病灶所在地,
同以大脑为病灶地的疾病还有癫痫。
当两者一起捣蛋,往往让医者和患者难分雌雄......
8岁的女孩小玲,从小就遭受了癫痫和癔症的双重折磨,经历了无数次的诊断和漫长的治疗,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。
小玲在母胎中的时候就受到药物的影响,小玲妈妈在其胎龄2个月和7个月的时候因为感冒吃过两次药,她在母体内就受过药物的影响。出生后,她经常呕奶,母乳喂养也不顺利。这个小女孩不仅对鸡蛋、大豆等过敏,还经常生病咳嗽,有鼻炎,因为经常生病也经常服用抗生素。
4岁的小玲上幼儿园时就出现了第一次高热惊厥:全身抽搐,牙关紧闭!
2021年4月(6岁)
小玲再次出现了惊厥抽搐:四肢抖动,呼之可应。脑电图显示她有棘慢波异常被诊断为癫痫,并开始服用德巴金5ml,一天两次,服药期间无发作。
2021年6月
小玲因频繁腹痛一周去医院检查,发现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。
2022年4月
复诊时脑电图仍然异常......
2022年10月
小